奥古拉斯豫剧资讯网
首页 > 豫剧知识 > 豫东调的历史发展

豫东调的历史发展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商丘市(原朱集)曾先后建立了杨家戏院、大舞台、新华舞台、丹风舞台、大众剧场、光复舞台、双凤舞台等戏剧演出场所,虽然大都比较简陋,但却为豫东调戏班进入城市演出提供了条件,不少豫东调戏班和演员都曾在这些剧场演唱过。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樊粹庭组建狮吼剧团,以陈素真、赵义庭等为首的一大批祥符调、豫东调演员,为支援抗日前线募捐演出。1938年日寇侵入商丘后,有的舞台被日军烧毁

1940年,商丘县有个叫李文彪的人成立了一个大戏班,从开封请来了著名演员吴碧波、李秀玲、侯秀真等,这些演员擅长豫西调与祥符调,与擅长豫东调的演员一起演出,互相取长补短,使豫东调吸收了新的营养,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上增加了表现力,并增补了豫东调原来缺少的音乐形象。从此,豫西调、祥符调和豫东调的结合使原来的豫东调大为丰富,同时也打破了原来“男扮女”的旧模式,女演员陆陆续续地多起来,使艺术表演更加逼真。从这时起,女角色被称为“坤角”。在演出实践中,道情、二夹弦、曲剧、琴书等等一些戏曲唱腔的精华也逐渐被吸收,丰富了豫东调的色彩。“样板戏”出现以后,京剧的一些唱腔也开始在豫东调中出现。豫东调与 “他山之石”的有机结合使其有了极大的发展。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豫东调,甚至许多传统古装戏里面的豫东调,已不再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的、原汁原味的豫东调。它不仅融汇了豫剧其他流派的唱腔,而且在唱腔和伴奏乐器上、甚至演唱方法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女演员的唱腔,有的甚至还运用了现代的、新的发声方法。虽然这种改革与融合使豫剧音乐艺术得到了提高和进一步发展,拥有了一大批豫剧爱好者,传播的地区更加广泛,但同时也丢弃了传统豫东调中的一些原始的艺术精髓。如何在促进豫剧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其板桥茅屋的真实形态,这也是多年来豫剧界的老前辈、老艺术家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标签:

猜你喜欢

秦雪梅吊孝全场豫剧 豫西调的后期发展
辛亥以后,为反映高亢、昂奋的,郑、洛一带的“ 高台班”开始往省会(开封)靠拢,同时也就开始了两大区域唱派的交流。1924-1933年间,少数豫西调演员曾不...
豫剧戏曲大全免费听 豫西调的历史渊源
豫西调,也称作西府调。早年多在豫西山区以及洛阳一带演出,百姓称之为“靠山吼”,读书人戏称为“山梆子”“粗梆子” 。艺人们相传,山梆子豫西调是由清乾隆年间朱...
河南豫剧八大红脸王唱段 豫剧艺术特色
豫剧以唱见长,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富有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质朴通俗、本色自然,更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另外,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