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豫剧知识 >

豫剧知识介绍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创新而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在皖北地区称为梆剧,在山东、江苏部分地区仍称为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地区主要是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专业豫剧团。 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地方戏曲类型。

豫剧的知识介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我国十六个省市都有专业豫剧团。 豫剧的起源很难考证。 一种解释是,秦腔、蒲州梆子等秦末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曲相结合; 二是直接从北曲闲琐腔发展而来; 二是它是河南特别是明代中叶以来的一种民间歌唱艺术。 后期是在中原地区流行的时尚小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吸收了“闲琐”等艺术成果。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梆子戏在河南省流行。 据当时的碑文记载,明宫是“戏班举行祈祷、宴会的场所。久已失传,建于何时不详。道光年间(1821-1850年)” ),河水决堤,庙宇倒塌,瓦片毁坏。” “无存片”,说明梆子戏在道光之前就已存在。 这些记载与艺术家之间的传说是一致的。 据一些老艺术家回忆,1912年左右他们学艺时,曾听师傅讲过河南“内十地”,即相府(今开封)、七县、陈留(今开封)、尉氏、中牟、通许、宜丰、丰(现并入兰考)、封丘、阳武(现并入元阳)和“外八地”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沉丘、太康、扶沟、鹿邑。 艺人相传,最早的豫剧老师是江门、徐门。 江门在开封以南的朱仙镇,胥门在开封以东的清河集。 他们俩都有课。

1911年辛亥革命后,河南梆子更多地到城市演出。 当时开封比较有名的茶馆,如志祥茶馆、普清茶馆、城怀茶馆、庆茶馆、东火神寺茶馆、同乐茶馆等,都竞相邀请河南梆子社、一城班、天行茶馆等。于是,上课、公开讨论班、公开讨论班等一时活跃起来。 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出现了表演河南梆子的茶馆、剧场。 在农村,每逢节日都要吹双梆子以迎神。 有些地区表演的快板多为河南快板。

20世纪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 陈素贞、王润之、马双智、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一亭、彭印等众多著名艺术家齐聚开封。 1935年初,范翠庭领导下的鱼生剧社成立,永乐戏台更名为鱼生戏院。 陈素贞所在的七贤剧团和赵以婷所在的山东曹县剧团均参加了该社团。 羽生剧社废除了旧剧团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创新表演和舞台艺术,演出了范先生创作的《凌云之》、《正气凤》、《恨天高》、《涤耻血》翠听。 、《三甩袖》等剧目。 抗战爆发后,1938年,学校更名为狮吼剧团,取“唤醒雄狮之怒”之意。

1936年,常香玉随周海海剧团赴开封,在星宇舞台演出。 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会,演出王振南创作的《西厢记六部曲》、《哭长城》等古装剧,以及现代剧《打土地》,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打土地》是豫剧现代剧制作的开端。 与此同时,永安舞台的王润之、马双之、顾印、杨金玉等人也表演了许多传统剧目。 名演员的聚集,促进了河南东调和河南西调的融合,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 1938年日寇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海太乙剧团、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前往西安,在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城乡演出,扩大豫剧影响力和知名度。 区域。 抗战初期到新中国成立,西安出现了以范翠庭为首的狮吼剧团、以常香玉为首的湘玉剧团、以毛兰花为首的枫林剧团、以崔兰田为首的澜光剧团。 。 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省灾害儿童戏剧社(藏豫剧团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成立河南豫剧院,1962年举办豫剧名家、老演员座谈会演出,1980年举办“豫剧流派报告会”举行了。

豫剧拥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编剧人才,如范翠庭、杨兰春等。杨兰春(1921年生,河北武安人)先后改编创作(有时与他人合作) )《小二黑的婚姻》、《人往更高的地方去》、《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同时,他还执导了现代剧目和传统剧目众多,如《血泪》、《红叶河》、《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至县判》等,豫剧表演团体已广泛成立伴奏乐器 豫剧伴奏乐队曾有“一鼓、二锣、三弦、八梆钹”,早期豫剧也用四把大扇以大钹、大钹)和尖子号(长约1米的管子)为乐器,营造出雄伟、热烈的气氛。

早期豫剧乐队的主要乐器有大弦(八角月琴,演奏者也演奏唢呐)、二弦(一种高音小板胡,用竹或木琴管覆盖桐木)和三弦(弹拨乐器)。 20世纪30年代,范翠庭先生借鉴山东梆子伴奏乐队,引进了板胡。 大、二弦逐渐废弃,以中音板胡(俗称“瓢”)为主弦。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二胡、琵琶、笛子、笙、蒙子、大提琴等逐渐进入一般文坛。 有的还加上挂件、古筝等,有的还加上小提琴、中提琴以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组成中西混合乐队。 豫剧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首,其中唢呐曲牌130多首、横笛曲牌20多首、丝弦曲牌170多首。

常用的唢呐曲牌有:【春天来了】、【大韩东山】、【小韩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吹进来】松树】、【小风入松】、【温二凡】、【吴二凡】、【水龙吟】、【新水岭】、【折桂花枝】、【严家岭】、【坡羊】、【红绣花鞋】 】、【唢呐皮肤】、【公仔】等

常用的横笛曲牌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云天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鸟朝凤】、 【鸡爬坡】、【小开口】等

常用的丝弦乐卡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苦乐】、【浪涛沙】、【游葫芦】、【呓怓】 、【算盘】、【婚姻】等

豫剧乐队使用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塘鼓、大锣、手钹、小锣、梆子等。 豫剧剧院的锣鼓分为三类:1、开场锣鼓,主要有【洪家关】、【毛边】、【包老翠】等。2、相配的锣鼓表演动作和烘托舞台气氛。 大部分与京剧相同,但也有部分名称不同。 常用的有【一锣】、【二锣】、【三锣】、【合头】、【四头击】、【急风】、【战场】等各种形式。 三、锣鼓在唱腔上有突出的歌剧特色。 比较常用的有【】、【迎风】、【脱靴子】、【翻钉】等。在流板类别中,有【流头】、【滴油】等多种类型。松板类中,有【无板头】、【卷白】等多种类型,二巴板式锣鼓的节拍最为丰富,分为单板两类:鼓带和双鼓带。 除了【弦锤】、【长锣】等两者兼有外,单鼓小品中常用的还有【里外外】、【外外外】等,而在单鼓小品中常用的还有【内外外】、【外外内外】等。双鼓条有【五钉锤】、【梆子穗】、【风搅雪】等,包括其他附盘唱腔中的各种锣鼓,总共不下百种。 此外,河南每逢节日都会唱豫剧。

猜你喜欢